【发展规划】bt365最新网址2016-2020年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17-12-08

根据《bt365最新网址20162020年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制定发展规划的现实依据

(一)“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二五”是学校学科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实力全面提升的五年,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全校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下,按照“注重内涵,重点突破,体现特色,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学校学科建设工作顺利完成了主要目标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1.综合性学科布局基本形成。2013年,学校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学校拥有博士一级学科3个,硕士一级学科1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7个,本科专业58个,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总体来看,传统优势学科实力继续增强,理科取得突破,社会科学和工学等应用性学科的整体实力得以提升,基本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文理基础学科为支撑,文、理、工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布局。

2.学科队伍结构层次不断优化。学校持续加强高层次人才建设、高学历人才与青年教师培养,队伍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学科队伍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新增千人计划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天山学者31人、天山英才2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22.87%;遴选博士研究生导师3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达到540,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

3.学科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工作在立项经费额度、发表论文数量、获奖成果层次等主要指标上取得显著成绩,科研经费突破亿元,达到11680.25万元,核心论文发表1116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25项。重大项目申报成绩突出,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项,国家科技重大计划项目1项。文科学科优势继续巩固,理工学科得到快速发展,学科整体科研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4.学科建设平台初具规模。“十二五”期间,围绕重点学科,特别是博士点立项建设授权学科和支撑学科,充分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推进学科条件平台建设。新增国家级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重点学科7个、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教育厅普通本科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同时立项建设了校级重点学科10个、校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校级重点实验室5个,有效推动学科的快速发展。

5.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通过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深化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学术型和专业学位教育的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学校开始招收首批博士生,同时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授予硕士学位2767人。注重研究生课程建设和创新能力培养,积极扩大联合培养范围和规模,研究生培养质量逐年提高,期间发表核心期刊300余篇,获自治区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5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科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作为综合性大学,学校学科建设规模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和需要,尤其是在博士点和硕士点建设上还需积极争取。缺乏顶尖的一流学科,学科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严重不足,体现教师教育特色、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相关学科还有待加强。学科建设“协同创新”意识不强,交叉融合力度不够,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性学科和新兴学科增长缓慢。

2.学科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现阶段,学科队伍的整体规模、水平、结构仍不能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旗帜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部分学科点学术梯队不够合理,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

3.学科平台层次仍需进一步提升。学科平台建设层次较低,尤其是国家级学科平台薄弱,不利于吸引高层次人才,形成高水平学术队伍,制约了学科水平的突破。

4.学科建设管理仍需进一步强化。学科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缺少公共平台建设。学科建设的责权利有待明晰和落实,动态管理有待加强,绩效评估有待完善。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管理效率有待提高。

(三)发展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做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创业创新和“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带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发展。同时,为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鼓励高校差别化发展,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此举为学科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环境支撑。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认真贯彻落实《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继续坚持“注重内涵,重点突破,体现特色,全面提升”的学科建设总体原则,按照“分类指导、分层建设、分步推进”的思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整合学科资源要素,为把bt365最新网址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中亚一流、若干学科和领域全国领先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高水平师范大学”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目标,对相近和相关的学科进行优化重组,促进一级学科内部结构的完善。同时,还要考虑学科发展的外部要求,考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社会适应性。

2.扶优保强,重点突破。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注重学科内涵建设,提升学科竞争力,实现优势学科更强,特色学科更优,潜力学科凸显特色。要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优势学科集中,在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实现整体提高的目标。

3.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关注重点高校学科发展状况,充分考虑本校学科发展实力和潜力,选择特色学科,通过建设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优势和行业优势,实现错位发展。

4.加强合作,协同创新。有组织地整合学科优质资源,积极参与“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建设或参加跨学校、跨行业、跨地域、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平台,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逐步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五大战略重点,通过未来五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优势文科、高水平理科、特色工科”的学科格局,形成“面向社会、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使若干学科和学科领域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不断增强学校服务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具体目标

1)学科体系方面。一是分层规划重点学科建设,努力提升特色优势学科水平,使2-3个学科或学科方向达到或接近国内一流水平;8-10个学科达到区内一流水平且具有国内影响力,增选为自治区重点或培育学科;遴选建设10个左右符合学校综合布局、具有发展潜力的校级特色培育学科。二是加强分类指导,实现协同发展,在继续保持教师教育学科特色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文科的传统优势,提升理科水平,加快特色工科等应用型学科发展,对于新兴交叉学科予以特殊支持,推进学科交叉,催生一批新的学科生长点,抢占学科发展战略制高点。三是统筹规划学位点建设,力争学位授权的规模与范围继续有所扩大,在现有学科基础上,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3-5个,新增一级学科硕士点5-7个,新增专业硕士学位点4-6个。

2)学科队伍方面。一是逐步稳定学科队伍,明确教学科研人员的一级学科归属,继续实施并完善学科重点岗位制度,构建由学科带头人、方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学科成员组成的较为稳定的学科梯队。二是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要进一步加大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争取到2020年,在国内知名的学科带头人达到5-7人,在区内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达到50名左右。三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进一步选准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组建一批多学科集成的创新团队和创新群体。争取到2020年,进入国家支持计划创新团队达到1-2个,进入自治区支持计划的创新团队达到4-5个。

3)学科平台方面。积极申报国家和自治区各级各类平台建设专项,并设立若干专项用于支持校级学科平台建设,为各学科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提供平台支撑。通过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到2020年,学科平台规模和层次实现较大提升,新增国家级学科平台1-2个,省部级学科平台15-20个、专业平台4-6个,校级学科平台20-25个,促进学科建设体系由小型分散的研究模式向集综合性、交叉性和创新性于一体的大学科集成模式转变,推出一批具有原创性的、在区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学科标志性成果。

4)人才培养方面。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研究生适应性和发展性,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争取到2020年,各类在校研究生达到4000人左右,其中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20人左右,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00人左右,在职专业硕士研究生300人左右,海外留学研究生100人左右。稳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力争年均入选自治区优秀硕士论文8篇,入选自治区优秀博士论文1篇,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显著提高,各种研究生考核指标位居区内高校前列。

5)学科管理方面。坚持学科建设分层次发展、分类型管理,按照学科属性建立不同类别的学科评价机制。完善“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管理,进一步发挥学术机构在学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继续实施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重点学科管理机制。明确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作为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的责、权、利。在重点建设优势学科的同时,统筹其他学科的发展,重视新兴学科力量的生长,重视学科综合实力的提高,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科框架。

三、重点项目

(一)学科布局优化项目

1.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计划。一是建设若干全国领先的学科和学科领域,重点建设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等学科及双语教育、西域文史、中亚研究、民族艺术、跨境有害生物联合控制等学科领域,打造若干国内一流学科或学科方向,形成学校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学校学科水平。二是打造一批在区内领先、在国内有影响的学科和学科领域。加强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美术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和音乐舞蹈学等学科建设,建立适应学校快速发展要求的优势学科体系,凸显学校学科优势。三是建设一批满足国家及自治区需求的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培育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鼓励哲学、应用经济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通过建设形成特色和优势,来支撑其他学科发展。

2.学科分类发展计划。一是巩固优势文科,加强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和中国语言文学等优势文科的基础研究,吸收融合现代化的教学和科研理念与方法,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强化应用对策研究,进一步发挥“智库”作用;推动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社会,扩大学科影响力。二是建设高水平理科,在生物、地理、物理、化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上引进和培养在国内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流学术团队,积极构建高层次学科平台,争取产出标志性成果,努力实现在全国学科评估排名中获得较大提升。三是培育特色工科,以理科为基础,加快建设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生物工程、计算机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等学科,逐步形成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工科学科格局。

3.学位点拓展计划。适当扩大学位点规模,实现学位点综合性布局的优化与完善。力争中国语言文学、地理学、体育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力争在法学、数学、设计学、外国语言文学、世界史、生态学、工商管理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实现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重大突破;争取在应用心理、旅游管理、公共管理、工商管理、法律等学科领域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点。

()学科队伍水平提升项目

1.学科队伍布局调整计划。围绕学校学科建设需求,加强一级学科队伍基础性结构布局建设,重点针对学科队伍中存在的学科意识不强、凝聚力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现状进行改造和调整。进一步完善学科新进高层次人才的公开招聘制度,引进相应学科的青年学者,实现学科队伍的合理布局。

2.优秀学科团队培育计划。依托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借助对口支援力量,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学科骨干队伍。以国家和自治区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为核心,紧扣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和重点研究基地支撑体系,创新“学科带头人+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后备成员”的团队结构建设。

3.学科重点岗位完善计划。实施新一轮学科重点岗位遴选,健全学科重点岗位管理,形成集聚高层次人才和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的制度环境。

()学科平台拓展提升项目

借助于国家和自治区重大专项资金项目及各类平台建设,围绕重点学科积极拓展学科平台规模,提升学科平台层次。

1.高层次平台提升计划。重点支持引进学术领军人才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推动高水平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基地、智库等科研平台建设。

2.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计划。重点支持教学科研信息化平台、大型数据库信息共享平台、大数据分析与挖掘中心、通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通用数字资源和图书资料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建设。

3.国际合作平台拓展计划。重点支持高水平国际合作学科平台建设、推动国际合作办学、科研项目合作、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

(四)学科管理优化项目

1.学科管理创新计划。以一级学科建设为导向,理清教学科研人员归属,明确学科建设依托单位。采用“条件设定、自主申报、专家评估、学校决策”的分类机制,合理定位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建设思路和重点,探索并完善学科资源配置统筹机制。

2.学科绩效评估计划。实施绩效考评与奖惩,完善学科建设评价体系。围绕学科重点建设项目实施绩效考核问责制,依托校学术委员会及相关专门委员会组织实施各学科建设绩效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学科资源投入,调整发展思路和建设重点。

(五)研究生招生培养改革项目

稳定研究生规模,适当调整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结构,下移研究生招生选拔权,探索有利于生源质量提高的办法,增强招生推广力度,完善招生考试的多元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多种硕士培养类型,促进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以课程教学和科研训练为重心,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科研训练水平;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以提升职业能力为重心,不断提升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的机制,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合作培养新途径。

(六)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项目

以切实提高培养质量为目标,全面修订培养方案,深化公共课程改革,实现优质公共课程校内共享。全面提高对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的要求,规范教学环节,提高专业主干课程和实验的质量。开发学校国际合作资源和校外资源,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高水平应用型课程和学术前沿课程的比重,完善“双导师”制度。完善研究生跨院系、跨专业、跨校课程选修机制,提高专业选修课程、交叉学科课程比例。

(七)研究生教育管理优化项目

健全研究生工作例会制度,推进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建设,理顺校、院、导师三级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奖助学贷和就业服务综合管理制度;加强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引导作用,探索实施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导师绩效责任制,加强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健全导师队伍发展长效机制,完善岗位培训制度,构建多层次、个性化的导师培训体系。

(八)研究生科研创新支持项目

完善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提高对研究生发表学术成果、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资助标准,提高研究生对学校的科研贡献度;加快产学研用实践基地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经费的使用效率,开展多层次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做好顶层设计,稳步推进实施

在编制学校层面整体性学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各学院和学科要依据学校层面的规划和学科建设情况认真制订学院和学科层面的学科建设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找准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要做好规划任务的分解落实工作,做到“长期规划、分年实施、动态调整、信息公开”。

(二)加强引导服务,提供组织保障

以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为核心,完善学科建设“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管理体制,继续加强以学科负责人为引领的项目建设机制,加强学术委员会监督指导。另外,依据学校学科建设规划,统一协调全校涉及学科建设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层级学科建设主体职责,提高学科建设效能。

(三)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环境

在完善学科重点岗位负责人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学科团队结构模式。强化学科学术制度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提高学科建设国际化程度。建立学科建设情况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建设动态及各项数据,以利于各学科建设相互促进。全面实施学科建设工作年度计划、中期检查、建设周期考核制度,科学合理地考核评价学科建设的投入、产出,提高学科建设效益。加强学科建设项目的问责机制和动态管理,明晰奖惩机制和淘汰退出机制。

(四)加大经费投入,提供经费支持

加大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尤其是保障重点建设学科资金投入。通过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资助、学校自筹、社会赞助等多种方式筹措学科建设资金,用于重点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学科重大项目建设、本科专业建设、改造和新建实验室、购置大型仪器和实验设备等。

(五)加强交流沟通,创造有利条件

充分借助教育部对口支援政策,不断加强与对口支援高校和合作共建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依靠支援高校和合作共建高校的学科优势,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口支援与合作共建,带动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

结束语

学科建设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龙头,体现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立足于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瞄准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全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贡献力量。